复旦校园通信塔化身科技学术纽带,筑牢校园通信根基


正值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中国铁塔与复旦大学共建的“位置计算创新实验室”凭借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的阶段性创新成果,向复旦大学百廿校庆献上一份科技厚礼。


强强联手:发展位置计算意义深远

时间回溯至2024年7月,中国铁塔与复旦大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深化合作共建“位置计算创新实验室”,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交流、创新平台共建等领域。



什么是位置计算?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哲介绍,顾名思义,位置计算与空间息息相关,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在室内逛商场,在停车场找车等等。“位置计算是对空间信息进行感知和计算后,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互联网服务。”


根据合作协议,实验室主要聚焦低空通信网络与无线感知领域的研究,旨在实现感知信息的高效获取、实时传输和智能处理,助力国家通信基础设施能级持续提升,服务国家形成更加完善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哲


“实验室聚焦实际产业问题开展科研攻关,特别是企业的难点开展科研攻关,中国铁塔有其特别的优势,就是站址资源。”在谈及为什么选择与中国铁塔合作时,陈哲谈到,中国铁塔遍布全国各地的站址资源是优质的位置信息,站址与计算结合,能够为社会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服务。


中国铁塔上海市分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铁塔”技术支撑中心高级经理潘海捷表示,中国铁塔在全国超210万座站址资源构成天然的物理承载空间,可直接为数据计算和空间位置感知提供场景化的服务和支撑。这是中国铁塔和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全面合作的底层基础。


具体而言,基于铁塔站址“塔、房、电、维”等核心资源,通过物联网设备、5G、卫星等基础能力,构建特定空间内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无线基础通信接入能力,还能提供视联网、边缘算力、差分精准定位、分布式信关站、频谱地图等信息基础服务,更可以赋能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型数字基建的重要支撑能力。



成果初现:目标位置计算创新策源

今年以来,双方全面推进战略合作协议落地,目前已组建13余人的联合团队。实验室以深化铁塔站址资源共享加快科研创新与工程应用的转化为宗旨,致力于成为通信站址的“位置计算”能力应用的创新策源。


研究人员现场演示创新成果


“2025年,基于中国铁塔站址资源的位置计算能力,位置计算创新实验室主要规划了三项研究任务。”潘海捷介绍,具体包括:可信数据空间的采集和构建、基于存量站址构建分布式卫星信关站、基于存量站址“位置计算”能力支撑多智能体协同作业。


目前,研发任务均取得阶段性进展其中可信数据空间的采集和构建技术成功应用上海铁塔“电安哨卫”集中充电管理,并在徐汇区政府“人工智能+城市治理”场景方案中专题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与头部卫星互联网运营企业合作打造“分布式地面站”——基于站址挂载小型卫星信关站,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这一技术方案上海市经信委6G及未来无线通信关键技术展亮相,相关领导专家的认可


未来图景:打造校企合作新样本

中国铁塔和复旦大学共建的“位置计算创新实验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不仅完成了多项技术的理论研究还取得了初步技术成果,可以说是校企合作的典范。


陈哲透露,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铁塔站址资源进行无人机航线的规划、引导和管制,低空通信网络的优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低空经济发展。另外,未来的低轨卫星星座,也可以考虑利用铁塔站址“点多面广”的资源特点,为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低轨卫星的发展方向,潘海捷补充道,铁塔站址作为“天基网络”地面通信的交汇点,可在空天地一体化的网络发展中,提供高性价比的信号接、信息边端处理、空间信息感知等服务支撑,助力6G通信和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

 


潘海捷介绍,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实验室将紧密结合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通过产学研融合发展,实现高效研发、联合孵化、市场推广等全链条创新体系,让高校的研发成果成为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


2025年正值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站在新起点,中国铁塔与复旦大学将继续发挥“产、学、研”融合优势,围绕“位置创新联合实验室”紧密协作,推进关键技术产业化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积极贡献科技力量

  

来源:上海铁塔 


SpaceNet

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

网站丨spacenet.fudan.edu.cn